微信
二维码
2284850003@qq.com
  • 生命的意义

    生命的意义

    2025年07月07日 作者 天元子 56 0

    关于“生命的意义”或“人生的意义”,这是一个终极问题,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“标准答案”。1.从生物学角度看:生命本身没有预设的“意义”。生命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产物。其核心驱动力是生存与繁衍,确保基因的传递。在这个层面上,生命的意义就是存在本身和延续。个体生命是基因传递的载体,种群和物种的延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。意义是“存在”的副产品,而非目的。2.从宇宙角度看:意义是人类赋予的概念。宇宙是物理法则主导的,本身没有意识、目的或价值观。恒星诞生、死亡,星系碰撞,粒子运动,都不涉及“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不饮滴酒:五戒心法第五戒

    不饮滴酒:五戒心法第五戒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99 0

    第五戒:不饮滴酒何谓酒?举凡具激刺暴烈等性之饮料皆是。饮酒之害,诚说之难尽,易伤身,易败德,易误事,易肇祸。在世俗礼法之中,稍明道德者,靡弗目为过失,本极彰明显著,兹故略而弗论,而但论其害道之最甚者。害道云何?其一、乱心性。清明者变为昏沉,柔和者变为暴躁,条理者变为错乱,从容者变为颠倒,寂默者变为叫嚣,能使向未行他罪恶,本可入于佛道之人,竟因此一眚之愆,自绝于如来妙用清净之域,宁非至可痛惜之事乎!其二、失定功。习禅定者如法修行、已有进步,然以饮酒之故,或失之沈而昏蒙,或失之浮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不起妄念:五戒心法第四戒

    不起妄念:五戒心法第四戒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88 0

    第四戒:不起妄念何谓妄?凡不真实之语言,及不利他之举动,均名为妄。盖语言不真实,则意在欺人,故为妄语。举动不利他,则无非营私,故为妄动。凡已有不真实之语言,已有不利他之举动,固均名为妄语妄动。然有时尚未形之语言,尚未见诸举动,而已有不真实之意,及不利他之意,默起于心中,斯即名为妄念。妄念之起,缘因至为复杂,而要可以有所欲,与有所不欲,括之令尽。凡心如有所欲,则一切爱取贪著痴迷颠倒争夺欺诳杀盗等种种罪业,由之而起。凡心如有所不欲,则一切怨恶偏私嗔恨悖慢乖戾欺诳斗诤等种种罪业,亦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其心不淫:五戒心法第三戒

    其心不淫:五戒心法第三戒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101 0

    第三戒:其心不淫何谓淫?凡耽著色欲即谓之淫。凡以身接而耽著于此色欲者,固已名为身淫;然有时虽未身接,而意已系恋此色欲,攀缘此色欲,希冀此色欲者,虽不名为身淫,实即名为心淫。心淫起于意识,或追忆前所受触,或贪念昔所见闻,或被邪友戏语之所动摇,或为闲书小说之所勾引,或平日不肯摄目收心,爱驰情于道路,一见色身,则迷妄之心逐之流转。或临时不知防微杜渐,谋娱心於戏曲,引起色欲,则邪荡之念,不克自持。凡此种种,或由内业自动,或因外缘始生,遂于本来之清净心地中,起有淫念之垢污矣。心淫既起,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其心不盗:五戒心法第二戒:

    其心不盗:五戒心法第二戒: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90 0

    第二戒:其心不盗何谓盗?凡物虽一芥之微,为我所不应取用者而我取用之,即名为盗。何谓不盗?凡对于物,虽一芥之微,为我所不应取用者,而我从不取用之,如是斯名为不盗。然凡人于盗之行为,不敢发于公众之前者,有时恒思逞于幽独之地,以为幽独无人焉耳,稍不自克,则盗业即成于幽独中矣。夫至幽独之盗既惯,久遂亦敢为公众之盗矣。盗之行为,有时并非成于有意,而恒成于无意,皆曰无心之过耳。若常不自检,则盗行遂常成于无意中矣。夫至无意之盗既惯,久遂即成为有意之盗矣。又盗之行为,有时尚未见诸事实,而先仅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其心不杀:五戒心法第一戒

    其心不杀:五戒心法第一戒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83 0

    第一戒:其心不杀何谓杀?凡对人与物直接或间接戕其生命,伤其肢体,及绝其生机,均名为杀。若对人与物能不戕其生命,不伤其肢体,并不绝其生机,直接固不为,间接亦不为,如是始名为不杀。然有时对人与物虽尚无杀之行为,而隐微之间,幽独之内,须臾之顷,一念忽生,或欲有所中伤于人与物,或欲有所不利于人与物,或欲有所报复于人与物,虽是时杀业未成,然杀机即隐伏于是。他日对于人与物所以敢于发难,轻于动作,忍于戕残者,其端实始于此时之一念。故当此一念发生时,虽非身杀,实已名为心杀。身杀之罪恶在后,心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序言-五戒心法

    序言-五戒心法

    2025年06月26日 作者 上善若水 77 0

    序言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著心杀之罪恶,在孔孟之教说—为不仁,为无恻隐。在耶墨之教说—为不能忍,为非博爱。在释氏之教说为不慈悲,为造恶因果。而其祸患之所至,能使人群之爱力稀微,社会之风俗浇薄,国家之团结力涣散,以至造成种种战争惨杀之劫运。故修心之道,不惟戒身杀,尤贵戒心杀。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“躺平”还是“内卷”?东方智慧烛照下的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探源与超越之路

    “躺平”还是“内卷”?东方智慧烛照下的当代青年人生价值取向探源与超越之路

    2025年06月19日 作者 天元子 128 0

    面对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的生存张力,当代青年的价值迷思亟待东方智慧的深层烛照。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,剖析二者共生的社会文化土壤,揭示其与儒家伦理异化、道家精神失落及佛家因果观遮蔽的深刻关联。从儒释道互补的哲学视角,应以儒家“为己之学”重塑本心、道家“自然无为”调适节奏、佛家“平常心是道”安顿心灵,最终在“天人合一”与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的智慧指引下,构建既积极入世又超然物外、既承担责任又安顿性灵的第三条人生路径,实现个体生命与天地大道的和谐共振。一、 现象再审视:传统语境下的“卷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茶: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

    茶: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

    2025年06月13日 作者 清风明月 94 0

    茶之于中国,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,啤酒之于德国,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,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。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,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,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,治疗各种疑难杂症。到西汉时,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,王褒《童约》中记载了“武阳买茶”的境况。茶兴于唐,盛于宋,唐代饮茶蔚然成风,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,全国范围内茶铺、茶馆鳞次栉比,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。陆羽撰《茶经》三卷,阐述茶之源、之具、之造、之器、之煮、之饮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

  • 国学智慧:说话就是重要的修行

    国学智慧:说话就是重要的修行

    2025年06月10日 作者 清风明月 84 0

    王阳明有一次跟学生出游,路旁有两个人在吵架,一个骂道:“你没有天理!”一个反驳道:“你没有良心!”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:“你们听,他们在讲道。”学生说:“老师,他们是在吵架。”用天理、良心要求别人,是在骂人;若用来要求自己,则是在讲道。与人相处,“讲话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,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。是非常因讲者、听者、第三者无心的搬弄而恶性循环。大家都知道,是非止于智者。彼此能聚在一起,不要为逞一时口舌之快,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。语言是沟通感情、传达思想的工具,但不得体的言...

    继续阅读 →